首頁

藝文脈絡

台灣光影先行者──李鳴鵰

台灣光影先行者──李鳴鵰

文‧編輯部  圖‧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2009 2月

《頑童》(淡水河邊),1953。

1940-50年代,台灣寫實攝影風華正盛,其中又以被稱為「三劍客」的鄧南光、張才與李鳴鵰最受矚目。目前剛過「米壽」(88歲)的李鳴鵰,是3人中碩果僅存者,台北市立美術館特別於今年開春時舉辦其作品回顧展,向這位攝影界耆宿致敬。

1922年出生於桃園大溪的李鳴鵰,家裡經營雜貨店,14歲時即在叔叔的「大溪寫場」當學徒。戰後他開設照相器材貿易公司,又邀集同好,定期舉辦攝影比賽,並成立攝影學會、撰寫攝影專欄、進行台日間的各項影像交流活動,不僅展現藝術家中少見的經營長才,也為戰後台灣的首波文藝復興風潮增色不少。

市井出身的李鳴鵰,喜歡從庶民生活中取材,為了捕捉最自然的人物神情姿態,他往往手拿相機、取好畫面、調準鏡頭,卻「假裝看其他地方」,讓影中人在不經意中留下渾然天成的影像。

此次回顧展共分5大主題,在〈風景心境〉系列中,他慣以較低視點及廣角拍攝,表現出遼闊的空間感,並使景物具有一種崇高感。他還融合西方構圖美學,讓影像中的各種元素形成平衡有力的幾何型態,構圖精準而餘味無窮。

同樣歷久不衰的是 〈光影歲月〉系列,在他充滿人文關懷的溫暖鏡頭下,大人樂天知命,孩童天真爛漫,尤其名作《牧羊童》中的3個孩子,打著赤腳、衣衫襤褸,卻帶著笑容望向遠方,被譽為台灣攝影史上最撼動人心的經典之作。

另一以酒家女為對象的〈靚女風采〉系列,則顯出早年藝文界的風流與風雅,令人莞爾。

「李鳴鵰攝影回顧展」

2009年1月10日(六)至4月5日(日)

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館廣場B3)

TEL:886-2-25957656

特展開幕會上,李鳴鵰操著台語向久違的攝影界朋友問好。

《牧羊童》(新店溪畔),1947。

《淡水河漁村》,1948。

《頑童》(台北西門國小),1953。

《渡船》(新莊淡水河畔),1948。

《光復橋》(台北),1947。

《草地上的女人》,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