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他們的子女能有機會回到國內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本刊就曾接到許多詢問國內大學概況的讀者來信。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報導培養國中師資的重鎮——高雄師範學院。
清晨七時廿分,當多數大學生還在睡夢中,高雄師範學院的學生已整整齊齊地在操場排好隊,參加升旗典禮。升完旗,照例要聽院長或其他師長訓話。
「誰叫我們同學畢業後都要到中學任教呢?」高師院長張壽山說:「為了讓他們養成習慣,以後也一早到校陪學生升旗,只有犧牲一點大學生的『權利』了。」
為了「為人師表」,高師人犧牲的「權利」可多了。教室內、校園裡,幾乎看不到有人吞雲吐霧;雖然絕大多數學生住校,但校區內每個人都穿得整潔規矩,拖鞋、運動短褲或奇裝異服都只留在宿舍內,教授們的穿著也都是「正正經經」的。
「雖然這些都是小節,但念中學的孩子心智還不夠成熟,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對其造成影響」,張院長說明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原因。
但學生的態度如何呢?也不過是廿歲左右的大孩子,誰不喜歡無拘無束?「我們倒頗能接受」,一名學生說:「從進校門,我們就被灌輸一個觀念——選擇教書的路,就喪失了任性的自由。」

圖1.2.:高師學生常唯恐自己不足以為人師,因此讀書風氣頗濃,圖書館與校園隨時可見同學孜孜不倦地用功。(鄭元慶)
培養中學師資的重鎮
高師是國內培養中學師資的重鎮,與師範大學南北並立。所有同學都享受公費,學、雜、膳、宿、書籍、制服等費用全免。修完四年課後,需到國中實習一年,才算正式畢業,畢業後得服務四年。
高師有七系、二所,日間部人數不過一千六百多人,夜間部則約有學生一千三百人,校地面積十三甲,在國內院校中屬迷你型學校。
規模不大,所負的使命卻不小。高師不僅是培養師資要地,也是南臺灣——北起嘉義、東至臺東、南到屏東地區的高中、高職、國中、國小老師在職進修所在。他們白天都是老師或校長,晚上搖身一變為學生。目前在高師夜間部念書的「校長」就有廿多位。
高雄是個工業都市,文化活動少,高師經常舉辦演講,並開放供民眾自由聽講,盡力為高雄增添「氣質」。

圖1.:化學系同學做實驗。(鄭元慶)
高市的文化要地
四年前,佔地十三甲的中正文化中心在高師對面建成,附近出現了許多書店、畫廊、藝術中心、餐廳,遂以高師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文化區。
文化中心成立後,高師不僅因「地利」之便,多了一個可容納更多人參加的辦活動場地;並跨出腳步,與其他文化機構合辦座談會、學術研討會;還積極協助市政府策劃、辦理文藝季……。
高師師生不僅平常忙碌,寒、暑假也不得休閒。教育當局、高雄縣市政府都有許多活動或研究委託他們。
以去年暑假來說,就有教育部委託舉辦電動玩具改裝為教具比賽、協助市政府辦高雄資訊周展覽會、南區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夏令營、高雄縣國民中學物理自製教具比賽……。
熱誠的高師師生,每一學年總要為「他人做嫁」四、五十個此類活動。
它在高屏地區的角色也因此被肯定。

圖2.:高師師生間溝通頻繁,院長張壽山常與同學聊天。(鄭元慶)
金前院長勤儉「起家」
高師前身為高雄女子師範學校。民國五十六年,為配合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將於次年實施,國中師資需求量大增,乃改制為高雄師範學院,由金延生任首任院長。
當時高師只設國文、英語、數學三系;僅有的三棟二層樓校舍及一座餐廳,均已相當陳舊,經費又侷促,學生沒有活動中心,各系得共用教室,更別提添購教學設備了。
「多賴金前院長節儉『持家』,每天『見水就關,見燈就熄』,帶領高師走過艱難的草創時期,還陸續增設了工教、教育與化學三系。」在高師服務已十幾年的教育系系主任邱兆偉說。
民國六十年薛光祖接任院長,又設物理系和國文、教育研究所,現有系所至此固定。
但高師的全面改觀則是在民國六十九年由省立改制為國立之後,一時預算增加了好幾倍。七十年林清江(現任省教育廳長)接任院長,又爭取到近新臺幣兩億元經費,開始大興土木。
去年六月,十層的行政大樓、教育大樓、圖書館落成,新建大門也巍峨聳立,高師原有的「寒傖」才一掃而空。

圖3.:新建的行政大樓與圖書館夜景。(鄭元慶)
外來演講受歡迎
「高師偏於一隅,文化刺激本就比北部的學校少」,現任院長張壽山與許多教授都認為:「經費充裕後的當務之急,是設法多辦活動,開啟學生眼界。」
因此高師常不惜巨資,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蒞校演說、座談;這些活動也都不負所望地造成轟動,幾乎每次會場悹堨~外都擠滿了高師師生或高雄市民。「高雄文化活動少,大家都珍惜參加的機會」,一位高師同學說。
高師學生少,又幾乎都住校,老師多為專任,師生、同學間情感深厚。
「同學們胖了、瘦了,或有心事……,老師都能『明察秋毫』,走在校園堭`會聽見老師問:『幾天不見,怎麼瘦了?』」畢聯會主席翁淑芬說自己是常被老師說胖一點好看的一個。
「張院長就是最常和學生聊天的一位」,也是高師校友的秘書吳金鈴說。以前院長室在舊圖書館樓下,同學到圖書館看書,都會順道進去和院長聊聊,根本不必事先約定,這也成為高師的傳統之一。
因此當院長室遷到新建的行政大樓、同學經過的機會減少後,「我只好主動去請同學來談了」,張院長說。

圖4.:園丁慇勤地為小樹澆水;高師學生畢業後都要擔任培育國家幼苗的園丁,也須勤於澆水、施肥與除草。(鄭元慶)
社團中,個個是臺柱
在高師,溝通是「雙向」進行的——師長瞭解同學的情形,給予輔導、協助;同學們對校方措施也一清二楚,舉凡要加蓋宿舍、購新校地、清排水道、圖書館添置新書……,都能娓娓道來,還常替學校「出主意」。
這些意見也很受尊重。舉例來說,每個學期結束時,圖書館會列出同學建議購買的書籍名單,註明已在何時購買,未買的則說明理由。
高師人濃厚的參與感,也表現在社團活動上——小小的高師有五十幾個社團。「幾乎每個人都是團中臺柱,也都能從中學到一些處理事情的方法」,話劇社前任社長羅志偉說。
只有十幾個社員的話劇社就辦得有聲有色,在高市還頗具知名度。該團在藝術碩士石光申指導下,每齣劇都聘請作曲家創作音樂,並在文化中心公開演出,每回均有新聞媒體詳加報導。

圖1.:理學院各系常自製教具,校方也盡力提供充分的教學設備。圖為同學實習教學用的幾何教具。圖2.:純樸的高師女同學喜愛打球。(鄭元慶)
家教風氣盛
社團活動外,高師人的二大生活重心是:念書與家教。
訓導長黃正鵠指出,高師有許多學生原就以當老師為職志,雖未考取師大,仍能償得夙願;部分「碰巧」撞進來的,也多被「潛移默化」,皆能安於現狀,休、退學學生少之又少。
高師讀書風氣頗濃,許多同學表示用功是因「將來要教人,總不能太差」;也有的認為是因外務少,「我們都已知道自己未來的路,不必像其它學校學生還要為前途煩惱,反倒可以靜下心看書。」工教系四年級的高宏上說。
家教則被同學視為實習的好機會,家長也喜歡聘請受專業訓練的「準老師」施教,因此同學當家教的情形很普遍。

圖2.:純樸的高師女同學喜愛打球。
教育是誠心誠意地教與學的歷程
「『教』然後知不足」,夜間部主任周虎林說:「很多同學當家教後,比以前更用功,心態就與許多晚上來校進修的現職老師一樣。」
周主任說:「高師學生踏實、勤快,常唯恐自己不足以為人師。」張院長的耳提面命:教育是一個誠心誠意地教與學的歷程……,更是為許多學生奉行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