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

公平與正義的拉扯

公平與正義的拉扯

──國中升學管道大變革

文‧張瓊方  圖‧莊坤儒

2011 5月

在考試論成績的「公平」,與每個孩子都機會平等的「正義」間拉扯、擺盪,「12年國教」的免試之路,仍混沌不明。

台灣近年崇尚多元價值,升學管道也不例外。升高中從過去聯考一試定終身,增為兩次機會,再進一步走向「免試」,此一跳躍式的大解放,未來將在校園裡掀起一場大變革。

學習多元化、教學正常化、紓解升學壓力等教育改革理念已無庸置疑,教改的最終目的是走向免試升高中,讓所有想升學的學生不必經過一場考試的大廝殺,都能進入適合自己的學校。

如今,「免試入學」、「12年國民基本教育」等目標已近在眼前,但免試的比例、免試之後要如何入學?諸多關鍵問題仍懸而未決。學生及家長們還未感受到「鬆綁」,反倒被「初一、十五不一樣」的變革搞得暈頭轉向、無所適從,實驗白老鼠的感受不禁油然而生。

教育乃百年大計,影響的不只是學生和家長,更攸關國力的發展與提升,容不得一再蹉跎。

 

國中升高中一直被認為是台灣教育問題的癥結所在,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齊殷指出,只要此一窄門打開,台灣教育的任督二脈就打通了。

問題是,這道門要怎麼開?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認為,過去以「智育」來決定學生未來進路,和以「身高」來決定一樣的不公平,「因為大部分的人都被這種單一的價值犧牲掉了。」

一試定終身,不但要努力不懈,還要祈求神明「保庇」,每逢考季,廟宇裡的文昌君就忙得不可開交。

打通升高中的任督二脈

為達成12年國教的目標,教育部以學生主體、多元適性、就近入學、保障弱勢、因地制宜、漸進彈性等六大核心為宗旨,陸續推動13項計畫、22個方案。

2001年高中職首度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包括推薦甄試、申請入學和登記分發等)後,因學生壓力未減、公平性不足,引發不少質疑,甚至有人認為還不如恢復聯考。

2009年函訂「擴大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入學實施方案」,則在全國開始一項為期3年的免試升學試辦計畫,逐步提高免試比例,旨在為「免試升學」鋪路。

今年的高中、職及五專免試升學比例已提升到10%∼35%,明年將再增加到40%∼70%,民國103年「12年國教」實施時,約有7成的國中生都可以經由免試管道進入高中、職或五專就讀,其餘3成學生仍可報考由縣市或「特色學校」自辦的入學考試。

「合理的推算,真正需要考試的明星高中、特殊才藝學校比例應不到10%,」林文虎指出,由於升大學的管道近年也改變了,前段大學釋出招生比例10%的名額給「繁星計畫」,讓過去與前段大學無緣的偏遠地區高中學生也有機會進入前段大學,不再是「吳下阿蒙」,如此一來,是不是要擠破頭去競爭前3志願、前5志願的高中?似乎就不那麼重要了。「這個任督二脈一打通,二、三線高中的排名會逐漸淡化,孩子的選擇也就比較自由了。」

無論是明星高中,還是「特色高中」,第一志願建中的窄門依舊。

多元入學、多麻煩?

對於教育當局的目標、方向和作法,多數家長都能贊同,林文虎亦然,只是執行時,無論是台北市的「北星計畫」、新北市的「新北星計畫」、高雄的「樂學計畫」……等,都紛紛打了五到八折。

學生及家長最直接的感受是──免試入學並不容易,且五花八門喬不定的比分排序方式,也不見得公平合理。

「天上掉下來」的免試入學機會,究竟是福是禍?可能因人而異,但由於今年各校釋出的免試名額少之又少,機會實在渺茫,卻又大張旗鼓、弄得人仰馬翻,搞得「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

效法大學「繁星計畫」、以打破明星國中迷思、均衡教育資源,鼓勵學生就近入學為目標的台北市「北星計畫」,今年進入第2年。去年有33所市立高中職參與招生,但每所國中只能推薦10名學生,因此許多高中職根本乏人問津;今年則擴大辦理,改變為每所國中都可分別推薦一名學生到62所參與招生的公、私立高中職(公立高中28所、私立高中職25所、公立高職7所、產業特殊需求類科學校2所),但因各高校釋出的招生名額有限(約為各校總招生名額的5%),因此不是學校推薦就能上榜,依舊得經過一番排序、比分。

以第一志願建中為例,今年北星計畫釋出56個名額,全台北市89所國中若各推薦一名學生,就有33名會落榜。

在這種情況下,明星高中的競爭可以慘烈來形容,有些高中竟然得從七大學習領域中的國、英、數、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一路比到綜合活動才能分出勝負。

不同類別的職校需要不同特質的人才,在開平餐飲學校,最重視的不是國英數,而是綜合活動領域的表現。

免試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今年首度舉辦的「基北區高中職擴大免試入學」,預計招收1萬7,954名學生,共計3萬1,307名學生報名申請,平均錄取率為57.34%。由於開放自由申請、沒有「一校一人」的名額限制,公立高中的競爭比北星計畫更激烈,以麗山高中為例,招收人數15名,有119位報名申請,錄取率約12%;而只有一個名額的基隆市,校排百分比得達到3%才有機會。

跨區參加「基北區高中職免試入學」申請的新北市、基隆市學生,更是抱怨名額稀少得可憐。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解釋,台北市各高中職釋出的名額是依照前3年招收新北市和基隆市國中畢業學生的比例分配,以建中為例,釋出56個一般生名額中,35個給台北市、19個給新北市、2個名額給基隆市。北一女50個一般生名額,台北市占31名、新北市17名、基隆市2名。

而評比方式則先以學業成績在全校排名百分比為第一比序,再以國際性、全國性、縣市級的各項競賽作為第二比序加分項目。

因此,有家長認為,免試入學的競爭程度比一般考試還激烈,往後學生不但要對大小考試都錙銖必較,還得積極參與各項縣市教育局主辦的競賽,拿到前三名,才能在第二比序的加分項目中勝出,比準備基測還累。

「多一分堅持、多一分希望」,為了擠進理想的高中,孩子們必須通過一場基測廝殺,比拚學力和耐力。

爭議:免試變百試

免試升學之所以被批評為「百試升學」,是因若干作法違背了免試的精神。

首先,免試應該是不設門檻的,但台北市與新北市今年都設立了門檻(高中為校排前40%、高職為校排前50%)。

「免試升學不應該丟掉後半段的學生,」林文虎表示,各高中卻設立了排名百分比前40%、競賽加分等種種門檻,「二桃殺三士,很不應該!」過去PR值50以下的學生,就算不考基測也都有私立高中職可念,「免試升學」門檻一設,反而關了人家的門。

對此,康宗虎表示,因一開始名額相當有限,設門檻的用意是先篩選,「否則僧多粥少,失敗的人更多。」

其次,各縣市五花八門的比分、排序,看似有道理,但也多有弊病和漏洞。

台北市採計七大學習領域的平均成績,從國一到國三上共5學期中擇優3學期平均;新北市則以段考成績為評斷標準,由國一到國三上學期15次段考成績中擇優9次平均;高雄市則先比第5學期成績,再往前第4、第3學期比序。

每種比分、排序方法都有其學理根據,台北市講求均衡發展;新北市則排除了非考試科目及老師給分標準不一的平時成績,只以段考成績為依歸;高雄的作法則讓轉學生也能適用,並給予從國三開始用功的學生「浪子回頭」的機會。

每種比序方式都各有其優劣,且可能造成不同的結果。台北市麗山高中教務主任柯明樹觀察到,以七大領域都採計的學期成績平均比序,招收到女生的比例偏高,例如麗山15個名額裡,只有2個男生。他推測原因是,女生平時較認真做作業,平時成績較佳。

明湖國中學生家長會會長黃榮伸則認為,以在校表現作為免試入學的評比,不但無減學生壓力,也會增加許多灰色地帶和操作空間。尤其「班級常模」等評分機制未建立,容易造成給分不公的爭議。例如,有學校排名前幾名的學生都集中在單一班級,讓其他班家長質疑該班老師打分數太鬆。

曾擔任「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委員的高中老師詹政道指出,目前教育部規劃的「免試」,只是免基測,不是免考試。而採用在校成績比序,無論是學期成績或段考成績,都不盡公平,不宜大規模採用。

今年台北市免試入學方案共有7項,其中「藝才班」招收具有藝術才能的資優學生。在新店高中術科考試會場外,學生把握最後練習機會。

理想:高中社區化

「不看成績才是免試的最終目標,」林文虎指出,現在國中升高中的考生只有二十七萬多人,未來5年內會降到20萬人以下,因此不能以過去三、四十萬名考生的規模來思考,「在供過於需的情況下,何需再區分誰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應該是大家都能升高中。」

全國教師會副理事長林清松則認為,不看成績、不設門檻是免試的理想目標,只是要瞬間翻轉有困難,「社會大眾能否接受?」觀念的轉變還有一段路。

好在,近年台北市部分社區高中表現亮眼,辦校品質一點不輸明星高中,讓免試升學出現曙光。以台北市為例,去年就有大同、中崙、麗山和大直等4所社區高中升學率進入全國排名前20之列。社區高中的校際排名也越來越模糊,幾所學校的基測入學成績所差無幾,間距只有一、二分,有些學校PR值甚至相同。

康宗虎指出,台北市各高中的資源、設備、師資都差異不大,有些學校的社區生比例日益增加,特別是交通便利的學校,更容易受到青睞,「大家越來越覺得,實在不需要為了一、二分的差距而捨近求遠。」

目標:12年國教

無論是高中社區化或免試升學,目標無非都是要兌現民國103年要實現的「12年國教」。

但推動12年國教有2個問題要解決,一是公、私立學校學費差距;一是入學方式。前者已在去年開始拉齊,凡家庭年收入在114萬元以下的家庭,孩子就讀公、私立高中職的學雜費是相同的。

至於入學的方法,則仍是個待解的難題。其中,學區規劃是攸關免試入學成敗的關鍵。

教育部考慮以「縣市行政區」為基礎,同時考量共同生活圈、交通便利性因素,規劃「免試就學區」。但如果報名同一社區高中職的學生太多時,要如何篩選?尚懸而未決。有一說是由學測中心研發「簡易型學習評量」,有一派則主張採計在校成績,也有人說要抽籤決定,仍無定論。

康宗虎不認同抽籤決定論,「機會主義不符合教育原則」,有必要時不排除採計在校成績,或由高中職自訂條件。

林清松認為,免試入學方式因各縣市條件不同,得「因地制宜」,而台北市傳統名校較多,競爭激烈,因此要有公平的機制,「只要台北市成功,其他縣市也就成功了!」

誰還是明星?

免試升學計畫邊走邊修,明星高中集聚、動見觀瞻的台北市動輒得咎。

台北市教育局長康宗虎表示,會盡快邀集新北市、基隆市共同研商,將今年3市自辦、合辦並存的模式,朝整併的方向進行規劃。原則上社區高中會擴大免試升學名額,但是前3志願的高中名額仍須謹慎審議。

事實上,為了達成12年國教的目標,教育部已逐步推動各項提升社區高中素質的計畫,如:「優質化高中」、平衡各學區高中數量的「均質化高中計畫」…等,至於少數堅持維持考試招生的高中,則有所謂的「高中職特色招生計畫」。

聯考時代,明星高中不用特別費心就能收到「天下菁英」,但施行12年國教後,明星高中也要開始打造學校特色,才能擦亮招牌,維持明星光環。

2009年,建中、師大附中、新竹實驗中學、台中一中、台南一中、雄中等6所學校,紛紛與大學合作、借用大學師資,開辦「科學菁英班」;今年8月,桃園武陵、彰中、嘉中3所學校也要加入開辦的行列。

建中代理校長徐建國指出,教育攸關國家人才培養,不能一味追求公平而導致學生潛能無法發揮。「是否每個學校都有培養資優生的能力?資優生是否適合散落在各個學校?」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徐建國規劃,建中除了釋出10%免試入學管道名額外,未來將以數理、人文社會、科學班、體育班、國際部(未來將出國留學的學生)等特色班為主,招收「資優」而非「績優」的學生。因考量少子化後學生人數減少、資優學生人數有限等因素,建中未來計畫大幅減招,從現在一個年級31班減為18∼21班,以完成特色招生目標。

免試=免基測?

在免試已成大方向下,若只是免基測,那麼就如教育部長吳清基在立法院所言,全面實施12年國教後,國中基測就不重要了,屆時可能廢除。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教育文化理事長林文虎認為,從2001年開始辦理的「基本學力測驗」是教育部給家長的「成績單」,不宜廢除,否則如何掌握孩子的學習成效?「基測是被害者,不能被抓來砍頭,」林文虎強調,基測本來就是會考性質,只是一直被誤用為升學工具。

基測的存廢對一般學生和家長來說,或許不是最關切的議題;免試升學能否改變國中教育生態,也還言之過早,反倒是整個教育政策的走向和不確定性,叫人手足無措、惶惑不安。

教育是社會階層往上流動的最主要原動力,因此機會公平與符合正義是最基本的原則。目前免試升學試辦方案正在公平與正義之間拉扯,林清松認為,唯有打破僵化的體制和「搶占明星高中才能搶占明星大學」的迷思,獲得共識,在12年國教上路時才能達成真正「免試」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