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科技大學的穿堂出現一間小木屋,播映著湄公河流域的電影,勾起學生對東南亞國家的好奇。
今(2025)年4月,柬埔寨首屆「Chakto Program」現代舞平台計畫的徵選舞台上,多組舞者輪番登場。來自台灣,獲湄公河文化中心邀請擔任評審的藝起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吳維緯,形容舞者們的創作:「像Tuk Tuk(嘟嘟車)穿梭在城市巷弄般,那種毫不猶豫、生命力十足的能量,讓人動容。」
十月,湄公河文化中心將在寮國舉行藝術與社會行動會議,匯集台灣及東南亞的藝文工作者,持續編織跨國交流的網絡,搭起連結亞洲的藝文橋梁。
五月晴朗的一週,台灣科技大學的穿堂「長」出一間充滿異國情調的小木屋電影院,播映著寮國龍坡邦電影節的跨國共製作品「Mekong 2030」。異國語言搭配英文字幕,勾起學生們對遙遠土地的好奇與關注。這是以湄公河為主題,由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越南等國所創作的電影,講述在過度開發和環境變遷的脈絡下,人與自然的共存共滅。
負責策劃此次「湄公河之聲」活動的湄公河文化中心(Mekong Cultural Hub,以下簡稱MCH)計畫經理李慧珍表示,能將東南亞國家的藝文能量送進以科技為主軸的大學裡,令人相當振奮。藝術文化看似與環境變遷不甚相關,但MCH服務的對象就是戮力社會實踐的藝文工作者;而台科大鼓勵學生培養永續發展的思維,希望校園能有更多人文元素。雙方一拍即合,以關心永續作為共同語彙,除放映東南亞國家環境議題電影,也找來東南亞的藝文工作者開設講座與工作坊,創造藝術與科技的相遇。


泰國Prayoon藝術基金會總監Wayla Amatathammachad在工作坊分享泰國的環境、文化變遷。

寮國Blue Chair電影節總監Sean Chadwell在「匯流湄公河的藝術、科學與故事」工作坊,帶大家思考電影敘事的種類。
創造相遇,當藝文激盪校園
「我們希望一小步一小步,注入文化藝術的能量,為學生開窗。」台科大通識中心人文藝術組組長林宜珍分享對湄公河之聲活動的期待。寮國Blue Chair電影節總監Sean Chadwell在「匯流湄公河的藝術、科學與故事」工作坊裡,放映短片,並邀請師生分組,分別扮演獨立製片、政府審查、企業贊助等角色,探討在不同視角下的敘事語境,讓參加者了解當地環境議題,同時也看到當地藝文創作所面臨的挑戰。
另一場由泰國Prayoon藝術基金會總監Wayla Amatathammachad所帶來的工作坊「與自然共舞:在泰國鄉間重新想像生活方式」,則是Wayla融會自己長期的觀察,以類似心智圖的概念,分享泰國的環境、文化變遷,同時邀請參加者寫下對應自身處境的關鍵字,最後將關鍵字重新拼組成關係圖,啟發與會者思考關於環境、傳統、社會等挑戰,並思索下一步行動的可能。
通識中心主任李思穎提到,Wayla巧妙而有系統地分享泰國的文化觀察,並啟發當代生活與環境緊密相繫的思考,她笑說,「沒想到參加工作坊卻意外得到療癒。」
Wayla亦回應說,這套系統原本是他用來了解社區脈絡的工具,卻意外發現也能對應個人生命經驗,他鼓勵大家試著在生活和挑戰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思考過程。經歷這一切,我們都能在內心找到平靜。」

在Wayla主講的工作坊裡,參加者寫下對應處境的關鍵字,啟發思考下一步行動的可能。

台科大與湄公河文化中心合作,將東南亞藝文帶入校園,創造藝術與科技的相遇。
讓藝文成為變革催化劑
也許這份「意外的療癒」正是MCH想帶來的初衷之一。李慧珍表示,MCH是國際生活藝術組織(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以下簡稱LAI)2018年在台灣設立辦事處時所推動的區域型計畫,核心服務對象是來自柬埔寨、寮國、緬甸、台灣、泰國、越南的文化工作者。透過串連藝術文化的交流網絡,來支持文化工作者以藝術文化投入社會,實踐他們對於共融、永續區域發展的願景。
不單純是抒發心情的藝術創作,LAI和MCH的核心理念,都更強調以藝術文化作為方法,催化社會變革。李慧珍表示,LAI的創辦人Arn Chorn-Pond過去曾是柬埔寨赤棉時期的難民,被領養在美國長大,成年後終於有機會踏上故鄉,卻發現這塊土地飽受戰爭摧殘,數百萬人死亡,傳統藝術嚴重佚失。而後募款成立LAI,因為Arn Chorn-Pond深信,文化藝術能修復受傷的社會。
LAI與台灣的緣份,源自執行長Phloeun Prim受邀擔任台灣文化部第一屆東南亞諮詢委員,深入了解台灣的文化發展,並結識台灣的藝文工作者,彼此有了更多的交流,發現台灣與東南亞文化連接的潛力。當LAI有意推動亞洲區域型文化交流計畫時,台灣政府也正加強對東南亞的文化交流,於是在台灣文化部支持下,促成LAI在台灣設立辦事處,推動亞洲藝文交流。
七年多來,MCH開展各式培力計畫,像是心理急救包培訓計畫、藝術實務工作倫理等,幫助藝文工作者在服務社區的同時,也有一個能討論自身困境的空間,給予更多支持。而每18個月舉辦一次的大型活動平台計畫(Meeting Point),每次串聯超過100多位的亞洲藝文工作者,也邀請國際組織如亞歐基金會(Asia-Europe Foundation, AEF)、UNESCO曼谷辦公室等單位參加,創造實務工作者、政策制定者、贊助者、研究者等,可以共同交流對話的場域,持續擴大藝術文化的影響力。
提供.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湄公河文化中心在台北華山舉辦「朋友的朋友」展覽,展現台灣與東南亞的藝文交流。(湄公河文化中心提供)

「朋友的朋友」看似微小卻是堅實有力的連結。
Mr. Hoang Nguyen and Ms. Ngo Tran Phuong Uyen).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2024年,湄公河文化中心在越南舉辦Meeting Point,讓來自各國的藝術家們,彼此交流激盪。(Mr. Hoang Nguyen and Ms. Ngo Tran Phuong Uyen提供)

湄公河文化中心計畫經理李慧珍為東南亞藝文搭橋,是藝文工作者有力的後盾。
串聯亞洲創作能量
透過藝術讓人看見彼此,也看見自己,MCH所串連的,不僅僅是文化交流,更是一種細緻而深遠的連結。
對去年到越南參加Meeting Point的劇場工作者、同時也是南台灣表演藝術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吳維緯而言,這趟交流旅程,不僅讓她深刻認識台灣與東南亞共有的亞洲經驗,也讓她結交來自湄公河的創作夥伴,還組成了名為「Grassroots Gossiping Group」(暱稱GGG)的創作組合。
「其實我們在正式發表的前一週,都還充滿焦慮與不確定性。」吳維緯分享去年在Meeting Point的創作過程。在MCH的安排下,越南的視覺藝術家、泰國的偶戲藝術家、寮國的編舞家、緬甸的聲音藝術家,以及台灣的劇場工作者相遇了。經過前期的線上討論,她們帶著各自的香料還有特色布料,飛抵了河內。
吳維緯笑說,自己帶了滷包和客家花布,在當地製作茶葉蛋、薑母鴨跟大家分享,而其他藝術家則帶了八仙果、月桂葉、肉桂等,交流彼此在香料使用上的共通性,最後創作出一個混和了香料、布料等跨國文化元素的表演。
在河內一處文創複合空間前的空地,兩名表演者說著悄悄話開場,接著舞動身體,與高處落下的布條互動,這些串接著不同國家的布料,象徵著跨國文化的交融。舞者邀請觀眾隨機的連接一條條布料,並拿起香料,隨意的綁掛在布幔上。舞者與觀眾間的互動像是自然呼吸的有機體,編織、舞動、展開,一張由現場集體創作的布幔漸漸成形,在音樂、香料、肢體等各種感官中,彼此互動,像場跨文化的盛會,讓與會者驚喜不已。
這場短暫卻深刻的共創,加深了這群藝術家的革命情感與羈絆。回到各自國家後,大家依然保持聯繫,以河內的創作主軸「Grassroots」為靈感,成立了GGG,彼此分享生活點滴,也醞釀下一次的再聚首。
吳維緯分享,GGG目前正構思第二個共創作品,打算從「殖民」與「母國(motherland)」切入,回望各自國家的歷史脈絡,思考我們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亞洲許多地區曾歷經歐洲或日本的殖民,這段歷史不僅塑造了各國的文化背景,也成為她們共通而深層的創作語言。
儘管第二號作品還在尋求資金,但藝術家們透過線上聚會交換想法,有時更實地跨國拜訪。「我們都覺得,這樣的跨國創作實在太少見了,非常的具有亞洲Power。」吳維緯說。由於GGG 的成員們來自不同國家,卻各自擁有可排練與演出的空間,讓她們得以想像一種流動的巡演模式。也許作品可以從台灣開始排練、首演,再延伸到泰國、寮國……甚至因為各自策展人的身分而有機會帶到歐洲。吳維緯形容,這不只是文化交流,更是亞洲創作者集體發聲的行動,跨越國界與身份,以作品訴說:我們是誰,以及我們想帶著這樣的力量,走到更多地方、讓更多人看見。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吳維緯(右1)與越南、泰國、寮國、緬甸的藝術家,組成創作團體GGG,要讓大家看見具有亞洲力量的作品。(吳維緯提供)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來自亞洲的藝術家們,分享香料的運用,找到共通的創作語彙。(吳維緯提供)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吳維緯(前排左3)受邀擔任柬埔寨首屆《Chakto Program》現代舞平台計畫評審及顧問,並分享她策辦微型藝術節的台灣經驗與國際開拓。(Cambodian Living Arts提供)
點燃地方生命力
「MCH不只搭建了藝文交流的平台,更像是編織了一張緻密且廣大的網絡。」屏東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副教授古淑薰如此形容,MCH藉由藝文支持計畫把跨國、跨領域的藝文人才串連起來,而交流也不只有計畫期間擦出的火花,更可能就此點燃熱情,讓藝文的影響力更為深遠。
對此,兩度參加MCH計畫的古淑薰,十分有感。專長研究文化政策的她,曾擔任全國文化會議執行長,雖嫻熟理論,也了解業界的建言與期待,但文化政策如何真正落實在地方,一直是她心中的大哉問。
古淑薰坦言,剛回屏東大學任教時,一度力不從心。她熱愛文化政策與文創產業,卻發現多數學生對文化議題感到遙遠,且案例多來自國外,難以觸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表現不差,但我總覺得他們的眼睛沒有亮起來。」古淑薰在心中自問:要如何拉近文化政策與生活的距離,點亮學生的雙眼?
直到2019年,古淑薰應MCH邀請,前往柬埔寨金邊參加工作坊。那是她第一次踏上東南亞的土地,在文化資源相對有限的環境中,她看到東南亞的創作者們,用盡方法、突破限制,帶著社區民眾透過藝術去賦權,「地方的藝術文化所展現旺盛的生命力,給我蠻大的啟發。」
帶著金邊經驗的感動,也適逢屏東大學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讓古淑薰有機會帶著學生走進地方。她說,文化(culture)與農業(agriculture)有著同樣的字源,文化的培育扎根於農業生活,她希望學生從在地出發,認識屏東的產業脈絡與農業文化。於是,她帶著學生深入枋寮,與在地青年合作,進行文史調查、辦理公民文化論壇與社區音樂會。古淑薰笑說,生生不息音樂會至今已邁入第四屆,社區長者都很期待,練習時還有居民帶飲料來探班,令人感到窩心。
更令人振奮的,是當年與古淑薰一同走入社區的學生,如今在長期致力地方創生的台灣好基金會任職,還籌辦春潮集,持續將擾動地方的藝文力量傳遞下去。「藝術創生」與「文化創生」的實踐,不只是課程的延伸,更是理解地方、擾動地方、走向文化政策倡議的重要途徑。而這一切,都起始於當年金邊帶來的啟蒙。「MCH讓我看到藝術跟文化的力量,就看你怎麼去點燃。」古淑薰說。
「朋友的朋友」是去年MCH在華山舉辦的展覽名稱,展現MCH及台灣的藝文團體多年來與東南亞的交流。李慧珍笑說,朋友的朋友聽起來很普通,可是卻很實在,當彼此變成朋友,我們會互相了解、關心,再把有興趣的議題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直達核心的效應是非常強大的。
這些看似微小的連結,卻交織出綿密而廣大的交流網絡,寮國的Sean,應台科大的工作坊之邀首度來台,這短短的相會,留下許多美好,他已跟李慧珍相約要回來參加東海岸大地藝術節。而泰國的Wayla也持續研究台灣原住民的部落學校,期望能從中汲取經驗,找到跟自然共好的解答。MCH正以台灣為基地,為亞洲藝文工作者編織交流網絡,擴大藝文影響力,催化一個共榮、永續的世界。
-13a.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屏東大學師生舉辦公民文化論壇,讓文化政策在地方扎根。(古淑薰提供)
-13c.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一場遠在柬埔寨的工作坊,竟成為點燃社區音樂會的熱情之火。(古淑薰提供)

古淑薰(前排右2)帶著學生深入枋寮,舉辦生生不息音樂會,成為社區的藝文盛事。(古淑薰提供)
Mr. Hoang Nguyen and Ms. Ngo Tran Phuong Uyen).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來自亞洲的藝術家們,運用香料、布料、音樂、肢體等各種感官元素集體創作,像場跨文化的盛會。(Mr. Hoang Nguyen and Ms. Ngo Tran Phuong Uyen提供)